四川211大学一共有5所:四川大学(省内排名第1,全国第17)、电子科技大学(省内排名第2,全国第33)、西南交通大学(省内排名第3,全国第47)、西南财经大学(省内排名第4,全国第62)、四川农业大学(省内排名第5,全国第110)。
四川211大学名单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省内排名 | 院校 | 类型 | 所在地 | 层次 | 全国排名 |
---|---|---|---|---|---|
1 | 四川大学 | 综合 | 四川省 成都市 | 985,211,双一流A,国重点,一流学科建设 | 17 |
2 | 电子科技大学 | 理工 | 四川省 成都市 | 985,211,双一流A,国重点,一流学科建设 | 33 |
3 | 西南交通大学 | 综合 | 四川省 成都市 | 211,一流学科建设,国重点 | 47 |
4 | 西南财经大学 | 财经 | 四川省 成都市 | 211,一流学科建设,国重点 | 62 |
5 | 四川农业大学 | 农林 | 四川省 雅安市 | 211,一流学科建设,国重点 | 110 |
四川211院校简介
1.四川大学(省内排名第1)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高水平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70位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794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其中双聘院士1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76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负责人82人(8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9人(82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2.电子科技大学(省内排名第2)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市,简称“电子科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两电一邮”成员;是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6年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双一流”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未知、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2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3.西南交通大学(省内排名第3)
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是中法4+4、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主要成员以及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援藏计划培养院校。
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办学时间最久、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以“唐山交大”和“唐院”之名享誉中外,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同志为学校亲题校名。学校曾先后定名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1964年内迁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交通部重组交通大学,总部在上海,我校当时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 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947年5月15日,在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之际,我校重新确定原交通 大学之校训为唐山工学院之院训。院训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竢实扬华”的由来:1916年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我校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部为此除给 我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范源濂特奖我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 “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 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 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4.西南财经大学(省内排名第4)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中欧商校联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学校设有 26 个学院(研究院)等教学单位,42 个 本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152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8050 余人,博士研究生 1300 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国家金融、经济、管理等部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保持在40%以上,20万余名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发展战略引领,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类别;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统计学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当中,学校取得了重要进步、重大突破。工商管理通过EQUIS和中国高质量MBA双认证。中国大陆首家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相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批中宣部首批“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以及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西财智库”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端智库。学校不断加强对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打造国家“金融智库”和“西部财经智库”。不断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提升合作交流质效,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
5.四川农业大学(省内排名第5)
四川农业大学(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川农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双一流”农科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都服务全川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现设有学院27个,研究所(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10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6个,本科招生专业7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7和第4。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学9个学科ESI排名世界前1%,农学、兽医学2022年分别入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世界前40强和前51-75强。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现有教职工近3600人,其中:教授474人、副教授603人;博士生导师328人、硕士生导师8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特设岗位1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5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4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杰出科学家5人、天府青城计划领军人才20人、天府青城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人选4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3人,四川师德楷模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辅导员7人。学校是2012年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
育人体系完备、条件优良。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1976年以后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7万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100余人。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0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33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6篇。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含示范课程)12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4项。学校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5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6所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