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海考生多少分能上东北林业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东北林业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东北林业大学在青海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4年青海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东北林业大学
2024年青海高考考生要想上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批:理科预估需389分左右(位次7421名左右),文科预估需464分左右(位次1453名左右)。
1、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在青海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388分(位次7626),文科为463分(位次1491)。
2、2022年东北林业大学在青海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378分(位次10495),文科为413分(位次4641)。
3、2021年东北林业大学在青海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338分(位次15851),文科为397分(位次5088)。
注:以上只是青海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东北林业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东北林业大学在青海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青海(理科) | 本科一段 | 388 | 7626 | 330 |
2022 | 青海(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429 | 5330 | 325 |
2022 | 青海(理科) | 本科一段 | 408 | 7208 | 335 |
2022 | 青海(理科) | 本科一段(预科班) | 378 | 10495 | 335 |
2021 | 青海(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430 | 5679 | 320 |
2021 | 青海(理科) | 本科一段 | 397 | 8722 | 330 |
2021 | 青海(理科) | 本科一段(预科班) | 338 | 15851 | 32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青海(文科) | 本科一段 | 463 | 1491 | 406 |
2022 | 青海(文科) | 本科一段 | 413 | 4641 | 409 |
2022 | 青海(文科) | 本科一段(预科班) | 464 | 1661 | 409 |
2021 | 青海(文科) | 本科一段 | 484 | 1285 | 405 |
2021 | 青海(文科) | 本科一段(预科班) | 397 | 5088 | 39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4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4年青海高考多少分能上东北林业大学,待2024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东北林业大学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东经126.6247°,北纬45.7662°,海拔141米,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教学科研平台。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猫科动物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1个升级为“2.0”计划),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有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的长期科研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质量检测总站检测中心等;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6个校内实习基地、3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160个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2020年,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和森林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森林博物馆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2021年,成立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