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填报 院校库 专业库

2025浙江高考668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2025年浙江高考668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68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浙江668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浙江高考668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浙江高考668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浙江高考668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北京理工大学(公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办)、同济大学(公办)、浙江大学(公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办),一共977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浙江高考668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浙江省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68分的院校一共有3所。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3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4北京理工大学公办综合类1段668/5434
2023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办综合类1段668/5275
2022南京大学公办综合类1段668/2402
在浙江668分可以上的大学(共3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浙江高考668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浙江高考668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学校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创新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5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其中40余名战略科学家,180余名领军人才,350余名青年人才,国家级创新团队41个,省部级教学名师近30人。连续三年年度新增国家级人才超过100人,其中自主培育占半数以上。2023年,3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新体系教师占比达50%。年度招收博士后首次突破300人,新增博士后流动站6个。连续四届院士增选“不断线”,三位高水平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一批教师获“首都劳动奖章”、工信杰出青年等荣誉,已形成群贤毕至、班行秀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

2、浙江大学医学院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位于历史悠久、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浙江杭州。其前身是由1912年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国人最早自办的西式医学院校)和1945年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在浙江大学并校发展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

聚焦全球开放发展,网罗国际办学资源。学院响应国家宏观战略,围绕学校总体规划,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海外30多所高水平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交流格局。组织成立有全省各地、北上广、澳洲、北美等校友机构,链接全球校友,构筑发展共同体。

3、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40个院系,本科生14714人、硕士研究生18103人、博士研究生9430人、留学生1396人。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