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填报 院校库 专业库

2025四川高考文科463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2025年四川高考文科考生463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63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四川文科463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四川高考文科463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四川高考文科46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四川高考文科46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泉州师范学院(公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民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民办)、江西服装学院(民办)、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民办),一共87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四川高考文史类463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四川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63分的院校一共有29所。其中公办院校8所,民办院校21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22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7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4四川旅游学院公办文科专科463/71598
2024泉州师范学院公办文科本二463/71598
2024桂林理工大学公办文科专科463/71598
2023河北外国语学院民办文科本二463/72430
202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民办文科本二463/72430
2023广州华立学院民办文科本二463/72430
2022四川民族学院公办文科专科463/77108
2022桂林理工大学公办文科专科463/77108
在四川文科463分可以上的大学(共29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四川高考文科463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四川高考文科463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四川旅游学院简介

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学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2018年学校被国务院侨办批准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基地”,2021年9月学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肩负“强旅报国”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传承中国优秀旅游文化、中国优秀饮食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占地面积1008亩。学校将峨眉、青城、九寨、黄龙、岷山、岷江、乐山大佛、都江堰等风景名胜浓缩进校园,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休闲美食文化园,形成校园在景区,景区在校园的独特格局,课堂与实景无缝对接,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学校建有攀岩运动场、休闲运动综合训练馆、中国唐球练习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休闲运动体育设施,建有能够满足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需要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建成教学、科研、竞赛、双创、培训、观光、休闲、美食、健身“九位一体”的格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校训,激励着旅院师生知行合一,行稳致远;“坚毅笃行,精专创新”的学校精神,指引着一代代旅院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简介

1999年,广东景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创办了广东南大专修学院,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形成一校两区的发展布局。广州校区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高校园区内,滨海校区位于茂名市电白区高地智慧城。两校区占地面积共1607亩,建筑面积69.9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3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93万册、电子图书152万册。专任教师1123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340人,其中正高级12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732人,“双师型”专任教师611人。

3、四川民族学院简介

四川民族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5年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学校更名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甘孜州农业学校、甘孜州财经学校及康定师范学校部分资源整合并入。2009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秉承“团结、奋进、重道、精业”的校训,肩负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保持“边远不边缘”“落后不落伍”“缺氧不缺志”和“稳中能求进”的奋斗精神,砥砺前行。已为社会输送人才60000人,藏汉双语人才6000人,其中3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500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为各民族人民服务。民院学子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学校已成为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