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中国大学排名:深圳大学全国综合排名第64名,在广东省内高校排名第5名,在全国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32名;而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榜):深圳大学位于第39名。
注:每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都不相同,因此深圳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名结果可能会与自己的认知结果存在差异,仅作参考。
一:深圳大学排名一览表2024(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深圳大学排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上,仅次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国大学排行第64位。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62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黑龙江 | 理工 | 211,国重点,保研,双一流 |
63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 | 财经 | 211,保研,双一流 |
64 | 深圳大学 | 广东 | 综合 | 省重点,保研 |
65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湖北 | 政法 | 211,省重点,保研,双一流 |
66 | 南京师范大学 | 江苏 | 师范 | 211,保研,双一流 |
更多2023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二:深圳大学排名一览表2024(省内高校排名)
在广东省内高校排名:深圳大学仅次于暨南大学,广东省内大学排第5位,排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上。
省内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4 | 暨南大学 | 广东 | 综合 | 211,国重点,保研,双一流 |
5 | 深圳大学 | 广东 | 综合 | 省重点,保研 |
6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广东 | 综合 | |
更多2023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三:深圳大学排名一览表2024(综合类高校排名)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深圳大学排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之上,仅次于中国海洋大学,综合类大学排名第32位。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
31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 | 985,211,国重点,保研,双一流 |
32 | 深圳大学 | 广东 | 省重点,保研 |
33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 江苏 | 211,国重点,保研,双一流 |
更多2023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四:2024深圳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排名)
深圳大学世界排名多少呢?根据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榜)看,深圳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39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国内排名 |
---|---|---|
QS(英国) | 深圳大学 | 39 |
U.SNEWS(美国) | 深圳大学 | 55 |
ARWU(软科) | 深圳大学 | 70 |
校友会 | 深圳大学 | 57 |
更多2023高考志愿填报参考: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深圳大学简介: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深圳大学建设,组织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
深圳大学现有粤海、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97.1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图书馆馆舍90512㎡,全校纸本资源442万余册,全文电子图书299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3.21万种。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568人(教授602人、副教授751人)、技术人员601人、管理人员832人。有博士后1426人,专职研究人员756人,访问教授99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3人(含短聘9人),外国院士22人(含短聘9人)。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