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最新排名多少?
1、苏州大学在2025年的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8名,在江苏省内高校中排名第4名,在全国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29名。
2、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苏州大学2025年QS世界排名位于641-650位,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处于151-200位,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第317位。
一:苏州大学排名一览表(国内高校排名)
以下数据是赶考生根据校友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整理而成的。由于各个排名机构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所以苏州大学在该排行榜中的排名结果可能会与大家自身的认知存在差异,仅供参考。
1、苏州大学全国大学排名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苏州大学排名第38位,属于中国一流大学的办学层次。其综合实力弱于南京理工大学,强于华东理工大学。
全国排名 | 院校 | 省市 | 类型 | 星级 | 办学层次 |
---|---|---|---|---|---|
37 | 西南大学 | 重庆 | 综合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38 | 南京理工大学 | 江苏 | 理工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38 | 苏州大学 | 江苏 | 综合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40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 | 理工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41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 | 理工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2、苏州大学省内大学排名
在江苏省内高校排名中,苏州大学处于江苏本省大学第4位,排名低于南京理工大学,但高于南京农业大学。
省内排名 | 院校 | 地市 | 类型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2 | 东南大学 | 南京市 | 综合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21 |
3 | 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市 | 理工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38 |
4 | 苏州大学 | 苏州市 | 综合 | 中国一流大学 | 38 |
5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市 | 农林 | 中国一流大学 | 45 |
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市 | 理工 | 中国一流大学 | 50 |
3、苏州大学综合类大学排名
在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中,苏州大学位列第29名,排名低于西南大学,排在暨南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省市 | 办学层次 | 全国排名 |
---|---|---|---|---|
27 | 兰州大学 | 甘肃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34 |
28 | 西南大学 | 重庆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37 |
29 | 苏州大学 | 江苏 | 中国一流大学 | 38 |
30 | 暨南大学 | 广东 | 中国一流大学 | 44 |
31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47 |
二:苏州大学排名一览表(世界大学排名)
在全球国际大学排名中,不同评级机构对苏州大学排名存在较大差距。2025年,苏州大学QS世界排名为641-650名。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151-200名。2024-2025年,U.S.News世界排名为317名。
评级机构 | 院校 | 年份 | 世界排名 |
---|---|---|---|
QS(英国) | 苏州大学 | 2025 | 641-650 |
U.S.NEWS(美国) | 苏州大学 | 2024-2025 | 317 |
ARWU(软科) | 苏州大学 | 2024 | 151-200 |
三: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校现有教职工6034 人,专任教师3518 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3位发达国家院士,3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35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