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怎么样,好不好?档次如何?以下是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办学层次、大学排名、优势专业、就业前景、录取分数线、学生真实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点评,是否算是好大学,值不值得上,仅供参考!
一、办学层次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于1953年,是一所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占地2702亩,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林街583号。
二、大学排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3年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第544名,省内排名第29名,仅次于浙江传媒学院,排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之前。
三、优势专业及就业前景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有浙江省级特色专业6个:测绘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软件工程、工商企业管理。
这些都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最好的专业,也是比较强的优势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
四、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1段)2022年在浙江省综合类最低录取分为512分,录取位次153505。其中人力资源管理569分,地理信息科学568分,金融工程568分,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最低为571分,也是本校报考最热门的综合类专业。
五、学生口碑
真实评价1:学校的优点就是地处下沙大学城,周围学校遍布,干啥都比较方便,地铁商场一应俱全,学校的风景也比较优美,总得来说你想要的组织生活都能满足你,学校近几年发展也较快,可以赶上发展的等红利,缺点无非是学校的名气不是很大,找工作的时候较为挣扎。
真实评价2:就是小了点 不过有时候迟到了也不会很急 跑一跑就到了 然后吃的挺好 大一吃的最好 逐年少一个最爱吃的窗口 还是有点伤心的 超市特别好 前后有三个 水果店也不错 有两个 还有最爱喝的一鸣酸奶
真实评价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我们都叫水院的,因为这个学校本来是专科学院,我们都说是专科中的清华,因为这个学校的一些专科专业真的很强,比如说主打的水利水电专业。现在升本了,感觉其实挺好,教学资源质量都还行。
真实评价4:学校整体不大,但是环境不错,有两个食堂一个图书馆,生活区有三个超市,这几年食堂翻新了,环境挺不错的,宿舍基本都是4人寝带卫浴阳台,整体还是很舒适的,学校最方便的是在文海南路地铁口,交通十分方便。
真实评价5: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在专科学校算最好浙江,本科一般,一个二本学校,不过现在学校已经变成一个本科学校了,专科专业去掉了,总体还可以,机械专业感觉学不到太多东西。
六、院校介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其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杭州水力发电学校、1956年的杭州水利学校和1958年的浙江电力专科学校,历经浙江水利电力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发展阶段。建校68年来,学校几易其名、数易其址,代代浙水人始终不忘水利报国的初心,勇担培育大禹传人的使命,走过了不凡历程。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贺信中对我校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水利水电学校”的批示和期望,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学校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4年实现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2017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列入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2020年列为水利部强监管人才培养基地组成单位(全国高校仅3家),喜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既是全国文明单位又是全国文明校园的高校。学校各项事业步入蓬勃发展期。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持“理实结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主推SWH-CDIO-E工程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水利精神、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初步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设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研究机构,开设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35个,其中本科专业29个。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6个,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与服务,以水利水电特色学科群建设为主线,对接水利和环境生态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积极建设高端学术平台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升本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16项、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公开发表四大检索期刊论文及一级期刊论文400余篇;获知识产权授权1500余项;承担横向服务项目900余项,合同到款额1.7余亿元。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建有全国首家河(湖)长学院,是服务全国治水工作的重要基地;2019年以来新增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高校智库、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省级平台实现从0到6的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