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怎么样,好不好?档次如何?以下是从岭南师范学院办学层次、大学排名、优势专业、就业前景、录取分数线、学生真实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点评,是否算是好大学,值不值得上,仅供参考!
一、办学层次
岭南师范学院成立于1904年,是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地址: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
二、全国排名及认可度
岭南师范学院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328名,星级为1★,档次被评为区域知名大学,在广东省内认可度仅次于佛山大学,排在惠州学院之前。
三、优势专业(多个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岭南师范学院有不少优势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有2个:汉语言文学、化学。省级(直辖市)级特色专业有8个:英语、物理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科学教育等。省重点、培育专业级特色专业有1个:生物科学。这些专业都是岭南师范学院的强项,就业率和薪资待遇都不错。
四、录取分数线(不同专业分数线差异较大)
岭南师范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在不同省市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广东本省招生,该校本科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478分、历史类500分。在其它省份招生,如:在云南省本二(历史类535分、物理类456分)、重庆市本科(历史类502分、物理类490分)、甘肃省本科(历史类465分、物理类446分)。
五、学生口碑(褒贬不一,各有说法)
真实评价1:就学校的地理位置而言,学校在市中心,校门口有公交站,商店,交通方便;学校的师资水平个人觉得中间偏上吧。大部分老师自身实力和教学水平很好,教学水平的话要看老师本人,有些老师自身的实力不错,但是教学效果一般,有些老师的课是很受欢迎的。学校的学习氛围很不错,图书馆里有很多同学在学习,自习室撤了之后,周末到图书馆学习可能需要早点过去才有位置,特别是期中期末考的时候,经常找不到位置的,学校的图书馆有九层,书籍的话也是比较多;平常学校及各学院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有能锻炼自身的,也有一些很无聊的,关于“被观众”这些希望学校能改一下。学校的环境比较好,绿化做的不错,石头也很多,哈哈,学生戏称“岭南石头大学”,宿舍的话现在都是上床下桌,住怎样的宿舍要看你是哪个专业和那一年你们专业被分配到哪个院区,宿舍装有空调。学校共有三个饭堂,外卖也有,附近也有很多吃饭的地方。汉语言文学是我们学校的重点推介专业,录取的分数也是接近一本线的,甚至有些超了一本线的学生报考,外语院也是我们学校比较受欢迎的二级学院,学费的还按国家的收费标准收取。实习的时候要往珠三角那边去的话就比较奔波,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学校的男女比例失衡,比例好像是3:7,女生较多,师范类专业在粤西地区比较受欢迎。就缺点来说,现在还是学院而不是改名为大学。师资力量不行,没有硕士点,有点失望。希望学校以后能更好。。
真实评价2:环境优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也很棒,学生都很有礼貌。学校食堂环境不错也很实惠,我个人觉得最好吃的是茄瓜。最好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当然日语很很棒的。。
真实评价3:一般般吧,教师质量不怎么好,生活条件就更差了,总之感觉快毕业了在学校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形象工程神马的倒是看到不少。。
真实评价4: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园林学府,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始终朝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
真实评价5:环境好,空气好,绿化多,学习氛围浓烈。。
六、院校介绍
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始建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1903年改为雷阳中学堂,1904年开设简易师范科,是为我校师范教育之始,后历雷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十中学,1935年成立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54年迁入现址,1978年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改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对外合作交流广泛。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同美国、英国、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近130所境外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与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并升格为“孔子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爱中外合作办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等合作举办“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与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东岛清洁能源材料产业学院”;与紫光集团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伟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智慧教育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紧密协同,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