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怎么样,好不好?档次如何?以下是从山西大同大学办学层次、大学排名、优势专业、就业前景、录取分数线、学生真实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点评,是否算是好大学,值不值得上,仅供参考!
一、办学层次
山西大同大学成立于1950年,是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兴云街。
二、全国排名及认可度
山西大同大学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339名,星级为2★,档次被评为区域高水平大学,在山西省内认可度仅次于太原师范学院,排在长治医学院之前。
三、优势专业(多个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山西大同大学有不少优势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有3个:化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省级(直辖市)级特色专业有3个:采矿工程、体育教育、安全工程。这些专业都是山西大同大学的强项,就业率和薪资待遇都不错。
四、录取分数线(不同专业分数线差异较大)
山西大同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在不同省市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山西本省招生,该校本一B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文科518分、理科508分,本二A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文科465分、理科458分,本二B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文科459分、理科436分。在其它省份招生,如:在新疆本二(理科347分)、内蒙古本二A(文科459分、理科408分)、广西省本科(文科447分、理科444分)。
五、学生口碑(褒贬不一,各有说法)
真实评价1:学校很好,学习氛围很不错,学校教师能力很好,现在硬件设施提上去了,校领导近年叶开始走出去,与北京等高校企业有联系合作,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不像我那会比较闭塞,只是局限在那里,出去了才知道世界的大。大家相处就像朋友,但是只能是在学校那个环境下,出了学校你就是不一样的身份。现在食堂比以前好了,北区原来不允许有食堂,现在有了,学校比较喜欢的是刀削面,一个南方人爱上了刀削面,从此难以自拔,哈哈。学校专业好像是要偏文一点,但是感觉从17年后在理工方向上也有极强的步伐在前进。。
真实评价2:还可以吧,规模可以,但是,规模大与教育水平高并不矛盾。并不能说规模大的高校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就差,现在好多合并后规模大的大学其综合实力很强;也不能单纯强调只有人均科研水平高的高校才是学水平高,科研学术水平与大学的教学水平并不完全等价。。
真实评价3:山西大同大学应该算是二本里面的佼佼者啦吧,我们学校这几年发展很快,已经有啦研究生点,学校各方面也都不错。学校里面的老师学历这也是分院的吧,像化工,物电老师水平可能高一些,有的学院可能低一点。。
真实评价4:山西大同大学属于一所综合类二本院校,共有两个校区,面积很大,环境优美。教学楼宏伟壮观,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引入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也纳入了很多专业性的教学能手,是一所日益发展壮大的院校。。
真实评价5:? ? 山西大同大学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 ?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占地面积2121亩,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万多人。教学科研设备总值3亿元,图书馆藏书220.95万册。下设16个学院,1所附属医院。现有63个本科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立足地方,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社会。为地方各行业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 ? 学校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学科结构,初步形成了煤炭化工、生物医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现化服务、文化艺术等专业群,多科性专业群优势正在显现。目前,共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
六、院校介绍
山西大同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筹建,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入选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厅市共建高校,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大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体系。探索“三全育人”新路,打造浸润式育人模式,纵深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成功入选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山西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山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链,着力构建“双碳背景”下体现大同特点、同大特质的课程体系,入选省教育厅大学生“小学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持续推进三学期制改革。2019年以来,获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7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共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项。70多年来,已累计为地区培养各类人才21余万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