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怎么样,好不好?档次如何?以下是从安庆师范大学办学层次、大学排名、优势专业、就业前景、录取分数线、学生真实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点评,是否算是好大学,值不值得上,仅供参考!
一、办学层次
安庆师范大学成立于1897年,是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地址: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
二、全国排名及认可度
安庆师范大学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96名,星级为2★,档次被评为区域高水平大学,在安徽省内认可度仅次于安徽工程大学,排在淮北师范大学之前。
三、优势专业(多个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安庆师范大学有不少优势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有1个:人文教育。省级(直辖市)级特色专业有4个: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市场营销、自动化。这些专业都是安庆师范大学的强项,就业率和薪资待遇都不错。
四、录取分数线(不同专业分数线差异较大)
安庆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在不同省市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安徽本省招生,该校本科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508分、历史类530分,专科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442分、历史类420分。在其它省份招生,如:在黑龙江省本科(历史类526分、物理类483分)、江苏省本科(历史类533分)、福建省本科(物理类514分、历史类498分)。
五、学生口碑(褒贬不一,各有说法)
真实评价1: 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安徽之源”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是皖西南地区唯一的省属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学校、安庆专区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2845 亩,其中龙山校区占地面积2678 亩。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7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化学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近500人,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现有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优秀人才110余人。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另有3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们学校最好的就是学习氛围!考研学子众多!真的能激发你的斗志!学校食堂干净,饭菜味道都不错!最好吃的是安苑食堂!你想吃的里面都有! 我觉得最为一个二本院校!我们学校的有些专业分数已经达到一本分数线,而且已经成功升大。是最让我自豪的地方。学校里老师很好,辅导员负责。只要你肯学绝对是一个好的选择!。
真实评价2:办学特色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其实就是有什么就是什么,总体实力在同类二本院校里不算好学校,但是黄梅戏专业除了中央音乐学院就是这个学校了,算是学校的一个特色吧,毕竟是黄梅戏故乡。。
真实评价3:学校比较安静也好看,适合安静学习,但学校老师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有两个校区,龙山校区很大,环境很好,学校周边的物价也很低,非常适合生活。但地理位置有点偏远。。
真实评价4:学校实验楼还未建好,老师比较负责,不过学校所在地经济水平落后,学校娱乐地点较少例如剧院游泳池等,学校占地面积大但大部分是绿化和湖泊,真正的建筑比较少。。
真实评价5:优点:学习氛围浓厚,考研考证氛围好,生活物价低,普通一本,校园大活动空间多,附近有建行实习机会,校内学生助理实习机会,四成服务大厅信息全面缺点:安庆城市小,实习机会少,交通不便。
六、院校介绍
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这里是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的故乡,有着“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学校傍依浩瀚长江,毗邻宁安高铁、合安九高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
学校开放办学活跃。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等34所国外高校结成友好合作学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派、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国内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学校与安庆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4个产业学院(研究院),创新推动“校地联动·四员协同”新机制,校市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