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填报 院校库 专业库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怎么样?好不好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不好?档次如何?以下是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大学排名、优势专业、就业前景、录取分数线、学生真实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点评,是否算是好大学,值不值得上,仅供参考!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怎么样?好不好

一、办学层次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公办专科院校。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粤垦路198号。

二、优势专业(多个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不少优势专业,其中省重点、培育专业特色专业有4个:大数据与审计、旅游英语、现代文秘、动漫制作技术。这些专业都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强项,就业率和薪资待遇都不错。

三、录取分数线(不同专业分数线差异较大)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在不同省市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广东本省招生,该校专科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历史类327分、物理类334分。在其它省份招生,如:在山西省专科(物理类246分)、海南省专科(466分)、湖南省专科(物理类373分、历史类362分)。

四、学生口碑(褒贬不一,各有说法)

真实评价1:校园位置位于广州增城区郊区,环境优美学费便宜。就业机会较少,前景比较广阔。专业知识过硬的话可以忽略学历不计,但是如果专业知识不过关就很难有什么好的就业职位,所以要在学校里面好好学习,不然的话连校招都没工作合适的,现在的行业竞争太大了。

真实评价2:学校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都在专科学校一般水平之上,课外实践充足,有些专业也有安排实习,在专科院校里面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学校。。

真实评价3:学院重视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使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协调发展。校园学术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吸引着广大学生踊跃参加。目前拥有各类学生刊物6种,各类专业协会60多个。我院在各类文体竞赛中多次获奖,尤其是在广东省第七届、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丙组(高职高专院校)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和田径总分第一;2007-2011年连续5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田径赛专科组团体冠军的好成绩。在2010年的亚运会、亚残运会上,我院师生获6项志愿者集体荣誉和454人次的个人奖励。。

真实评价4:学校面积虽小 五脏俱全 可谓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老师上课会探讨相较于以往更深刻的内容 丰富了我们的眼界以及开拓我们的思维。宿舍68栋是八人间,平常作息会有所不同,如果非常不习惯群居生活,建议还是在附近租房子等。同学之间都挺好相处的,缺失主动沟通,如果有人能积极走出这一步,那么会在大专生活得顺风顺水。。

真实评价5:总体来说还好,尽管是一所大专院校,但是从师资方面安排较好,学生受学情况日渐加强。

五、院校介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公办全日制专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叶剑英元帅在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期间创办的华南垦殖局机务学校,1977年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广东省农垦干部学校,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开始举办大专学历教育,1989年经原农业部批准挂牌“农业部华南农垦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更名为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更名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立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依托农垦、面向广东、辐射全国,服务农垦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定位,围绕“国内一流、世界水平、凸显热带农业产业特色、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稳规模、提质量,坚持以“农”为特色发展优势,“工、商”两翼协调发展的道路。 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2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2022年入选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2021年高职院校“创新强校”考核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名,入选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被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获“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荣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教学资源”等三个全国50强。入选《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60强”“服务贡献典型学校60强”“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三大榜单。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创新型)示范基地”“BTEC大中华区优秀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十大校园文化品牌”、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第二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 学校设粤垦和增城两个校区,热带农林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外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等3个教学单位。设有南亚热带休闲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准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食品中有害物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热带作物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设有招生专业50个,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7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2个、省一流院校高水平建设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7个、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6项、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优秀继续教育网络课程8门,省级优质课程1门;全国职业院校“战疫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0项;国家规划教材36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有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珠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巾帼女标兵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省级教学名师9名,“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南粤优秀教师16名,省级青年教师2名,省级专业领军人才4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43名。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级奖励9项,省级奖励111项,一等奖数量及获奖总数全省第一。 学校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弘扬和传承农垦精神薪火,打造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筑梦园”。由师生共同创作舞台剧《突破•北纬十七度》,获省级“百部党员教育优秀电视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三年的满意度达到了97%。近三年,学生获由政府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00余项,含国家级近20项、省级一等奖80余项,其中,2023年“互联网+”创新创业省赛获2银2铜,“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体育竞赛成绩名列广东高职第一,全国前列。2023年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学校男、女篮均获得冠军,其中女篮获5连冠。 学校获国家专利230件,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政策咨询中心1个,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项。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级科研立项数,排名全国高职16位,全省第5位。 学校牵头成立了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广东农垦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获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牵头成立了南亚热带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人才培养,汇聚各方资源,构建产教共育人才新模式,为广东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立项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数字农业”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先后成立“广东农垦经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广东农垦综合类职业农工培训基地”“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广东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每年培训镇村干部、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等3万人。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认定名单(广东省高职唯一)。1个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名单。首次成功入选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备案培育辅导名单。依托广东农垦海外企业,合作建立3个“海外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太平洋岛国开展农业技术官员和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每年为驻外企业及太平洋岛国培训2000余人。 学校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工作,与英国、德国、美国、马来西亚开展长期合作,引进中英合作项目,建设有国内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BTEC教育中心。获评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典型院校、亚太职业院校特色合作示范项目、“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教育基地、全球最具影响力BTEC中心,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项目3个。着力建设“鲁班工坊”和“中文+职业技能”学习中心,聚焦开发国际认可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建设中泰橡胶高新科技示范园和热带农业现代产业学院。学校被评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典型院校”(全国仅30所)。 展望未来,学校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政校行企协同,积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校企一体,共营共兴”的办学模式,多维度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多样化教育平台,为将学校建设成为热带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不懈努力!(数据更新2023年12月)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